兰州刻葫芦 方寸纳乾坤, 环球快播报

2024-9-20 16:36:55来源:新甘肃

阮熙越的作品更爱意境与留白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新甘肃·每日甘肃网记者李萍 王梓懿

“是传承还是被遗忘?”

“下一步该走向哪里?”

……

这是很多【duō】非遗面临的困境,与牛肉面【miàn】、羊皮【pí】筏子【zǐ】并称为“兰州三宝【bǎo】”的兰州【zhōu】刻葫芦【lú】也不【bú】例外【wài】。近【jìn】日,记者走访兰【lán】州阮【ruǎn】氏雕刻葫芦艺术第三代传【chuán】承人阮琳【lín】与第四【sì】代传承人阮熙越,从她们的【de】讲述中,见证了这【zhè】门技艺从传统到逐渐【jiàn】成为【wéi】当【dāng】代年轻人喜欢的潮【cháo】流单品背后的故事【shì】。

困境:老一辈的坚守

9-20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阮琳去了澳门。

此次【cì】之旅,阮【ruǎn】琳是带着【zhe】“任务”去的——参加“甘肃文化旅【lǚ】游周”系列活动甘肃非遗文【wén】创【chuàng】产品和特色旅游商【shāng】品展【zhǎn】销活动,争【zhēng】取让【ràng】特色鲜明的陇韵【yùn】陇味文创产品吸睛澳门。

阮琳带着“葫芦娃”们在澳门参加“甘肃文化旅游周”系列活动。

作【zuò】为省级非物质文【wén】化遗产传承人,这【zhè】样的“任务”对阮琳来说是【shì】家常便饭。她【tā】经常带着“葫芦娃”们【men】到全国各地【dì】参加【jiā】展销活动,每【měi】次都乐此【cǐ】不疲。她说【shuō】,“我有【yǒu】义【yì】务,也有责任把刻葫芦这门【mén】技艺传承下去。”

葫芦音【yīn】近【jìn】“福禄”,人们通常把它【tā】当作【zuò】吉祥【xiáng】物,称作“吉祥葫芦”。兰州雕【diāo】刻葫【hú】芦是【shì】一门独一无二的民【mín】间技【jì】艺,主要用【yòng】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【miàn】进行【háng】精雕细【xì】琢,然后涂上松墨,在葫芦上展示【shì】我国传统【tǒng】绘画山【shān】水、花鸟、人物和书法【fǎ】,2006年被纳入甘肃【sù】省第一批【pī】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一颗葫芦【lú】要从暗淡【dàn】无光变为具有观【guān】赏价值【zhí】的工艺品,除了需要【yào】精【jīng】湛的雕刻【kè】技【jì】术外,还很考验雕刻人的文化【huà】素养【yǎng】,他们必须学习诗词歌赋、书【shū】法绘画。从【cóng】1936年开始,阮氏一家已【yǐ】经【jīng】有四【sì】代人传承【chéng】着刻葫芦这门技【jì】艺,凭借着题材广泛、刻工精【jīng】细【xì】等特【tè】点,让“阮氏刻葫芦”成【chéng】为了兰州刻葫芦技艺【yì】中的一【yī】面【miàn】金字招牌。

产品展示。

非遗【yí】生于民间,也失于民间。随着【zhe】时代的发【fā】展【zhǎn】,很长【zhǎng】一段时间里,带着手作温度的刻葫芦,因为地【dì】域限制【zhì】等种种原因,难以打开大众【zhòng】市【shì】场。

“刻葫芦花费时间长、耗费精力多。”阮琳说。

这是很多非遗面临【lín】的【de】普遍问题,也是阮琳的困【kùn】境,尤其在2019年前【qián】后,她开始思考【kǎo】这门技艺是否有传承的【de】必要。那【nà】段【duàn】时间,阮琳走了很多【duō】地方,去了很多【duō】学校,想吸引更【gèng】多的【de】人关注刻葫【hú】芦【lú】这门【mén】技艺【yì】,但都收【shōu】效【xiào】甚微。她说,“没有消费【fèi】市场【chǎng】的非【fēi】遗技艺和作品,就像【xiàng】是写在雪地里的【de】诗,最终都会慢慢消失。”

破局:年轻人的加入

打磨、雕刻、上【shàng】色【sè】……黄河两岸绿意盎然,位【wèi】于兰【lán】州市黄【huáng】河边的阮【ruǎn】式刻葫芦【lú】传习所内,天花板【bǎn】上缀满了各种各样的刻葫芦【lú】成品,透过一片秀美【měi】的屏【píng】风,阮熙越【yuè】伏在案头用刻针在葫【hú】芦上作画【huà】,简单【dān】几针便勾【gōu】勒出了一个“福”字。

在她【tā】身边,来自【zì】白银市靖远县西关小学【xué】的几名小学生正围【wéi】在她身【shēn】边,目不转睛的看着阮熙越手里【lǐ】的动【dòng】作,大【dà】家【jiā】眼【yǎn】神里透露着好奇【qí】。

白银市靖远县西关小学的学生围观阮熙越雕刻葫芦。

对于阮【ruǎn】熙越来说,这样的“围观”已【yǐ】是常【cháng】事。但这看似简【jiǎn】单【dān】的几针,却打破了母【mǔ】亲阮【ruǎn】琳的“瓶颈”期。

2009年【nián】,兰州成【chéng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【liè】馆【guǎn】,并决定设立【lì】44个传习所培养和带动【dòng】传承人。阮氏【shì】刻【kè】葫芦传习所便【biàn】是其中之一。

传习所【suǒ】的设【shè】立,也成为了阮熙越回【huí】归刻【kè】葫芦的契【qì】机。她【tā】决【jué】定开始跟母亲系统学习刻葫芦【lú】这门技艺。

绘画、书法【fǎ】、审美【měi】……“在学习【xí】过【guò】程中,我发【fā】现【xiàn】大学【xué】里积累的文【wén】化学识和素养【yǎng】、工【gōng】作后增【zēng】加的【de】知识面【miàn】,都让我对刻葫芦有着更深刻的理解。”阮熙越说,传承【chéng】好一门技艺需要时间的沉淀。

在接下来【lái】的几【jǐ】年里,阮熙【xī】越一边学习,一边思考如何让老【lǎo】手艺再【zài】开【kāi】新花。

近年来,随【suí】着国【guó】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来【lái】越重视,来【lái】兰【lán】州【zhōu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参观学【xué】习的人也【yě】越来【lái】越多。

“大众【zhòng】喜欢什么【me】样【yàng】的非【fēi】遗【yí】产品?”“传统文化如何【hé】才【cái】能走入年轻人的眼中【zhōng】?”……作【zuò】为【wéi】陈列馆讲解员,阮熙【xī】越会【huì】和游客交流沟【gōu】通,询问他们对【duì】非【fēi】物质文化遗产【chǎn】的想法,并记录在册,形成了一份调查报告。

“跟【gēn】很多人【rén】沟通后【hòu】,他【tā】们普遍认【rèn】为非遗离【lí】生活很遥远。”阮熙越说,“刻【kè】葫芦【lú】这门技艺【yì】要想走入大众【zhòng】生【shēng】活,就要做到雅俗共赏,有烟火气息。”

根据【jù】这【zhè】一思路,2019年,阮熙越【yuè】创作了作品《雕刻葫芦·河西【xī】记忆》,斩获第【dì】二【èr】十届【jiè】中国工艺美术【shù】大【dà】师作品【pǐn】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。跟以往作品不【bú】同的是,选材【cái】不再是常规的头小身大、有腰【yāo】身【shēn】的葫芦形【xíng】状,而是更为小【xiǎo】巧的鸡【jī】蛋形葫芦【lú】。之【zhī】后,她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【yì】在【zài】12枚小葫芦上用【yòng】率真、奔放的线条及简洁的色彩表现出了河西走廊的人文风情。比起母亲【qīn】阮琳的风【fēng】格,更接【jiē】地气。

“年【nián】轻人【rén】想法很灵【líng】活,没有被老一辈【bèi】的思【sī】想观念【niàn】所束缚【fù】。”阮琳说,她【tā】看到【dào】了刻葫芦这门技艺未来的希望,也明白【bái】了老手艺开新花就必须要有新鲜血液的加入。

阮式刻葫芦传习所一角。

传承:在创新中发展

刻葫【hú】芦是起源于民间的艺术【shù】,一【yī】笔一画【huà】都【dōu】是生活,这是非遗的【de】魅力,也是一种束缚。

但这【zhè】种束缚【fù】对于阮熙越来说【shuō】,却是创新刻葫芦【lú】这门技艺的【de】突破点,“刻在葫芦上的图【tú】案,不仅是【shì】高山流水,也应该适应【yīng】当代人的【de】生活和审【shěn】美变化【huà】。”

阮熙越正在进行创作。

“传统刻葫芦艺术【shù】品雕刻【kè】技艺复杂【zá】且昂贵,不太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风格和【hé】标准。”发现这一点后,阮熙越开始跳出固有圈子,思考【kǎo】如何【hé】让非【fēi】遗【yí】技艺【yì】转化为【wéi】能被现代【dài】人喜爱【ài】,且具有经济【jì】价值的文【wén】创产品。

这个过程对于她来说漫长且孤独,但对【duì】于【yú】刻葫芦【lú】这门技艺相当于“重【chóng】生”。

近几年【nián】,阮熙越【yuè】在葫芦【lú】的器【qì】型和题材【cái】上进行创新,已经相继开发【fā】出了葫【hú】芦茶叶罐【guàn】、储藏器、香【xiāng】囊,饰品手串、书【shū】签等【děng】产品,在葫【hú】芦上雕【diāo】刻的【de】图案也【yě】不再拘泥于【yú】传统,相比【bǐ】起老一辈人喜雕山水、名著【zhe】、仕女,她会根【gēn】据当下大【dà】火的【de】时尚“IP”,以及传统节日、节气来【lái】创作作品【pǐn】。这样,刻葫芦成品在【zài】观赏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实用性。

“创作灵感源于【yú】对【duì】生活和技艺的热爱【ài】。”阮熙越说,要想做一件被【bèi】大众认可【kě】的作品,就要【yào】勤于思考【kǎo】、善于发现美、常【cháng】磨练【liàn】技【jì】艺。

今【jīn】年【nián】3月【yuè】份起,兰州有了很【hěn】多【duō】创意市【shì】集。阮熙越带着新开发【fā】的产品去市集摆起【qǐ】了摊子,令她【tā】惊喜的【de】是,注入时尚的设计元素后,刻葫【hú】芦【lú】成为了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单【dān】品。

“像葫芦书签、手【shǒu】串【chuàn】,刚【gāng】摆出来就有人【rén】前【qián】来询问购买。”阮熙越说,这证明她的创新理念是有效的,不仅让【ràng】技艺保持了最初【chū】的【de】生【shēng】命【mìng】力,还不【bú】断焕发着新生。

更让阮熙越欣喜【xǐ】的是【shì】,以前,母亲阮【ruǎn】琳出【chū】去【qù】参展时都带着传统的十二生【shēng】肖作【zuò】品【pǐn】,现在【zài】,还会带着【zhe】她制作的书签、手串等新产品“走出去”。她说,文【wén】创【chuàng】产品的【de】开发创新不仅可以为【wéi】非【fēi】遗赋能,同【tóng】时也能【néng】让非遗更好地服【fú】务于当下生活,迎合更多年轻人的审美需求。

雕刻葫芦是一种细活,一刀一针都很费工夫。

使用是最好的传承,购买是最好的保护。

这是阮熙越常【cháng】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,也是【shì】她对【duì】非【fēi】遗如【rú】何【hé】走上新路子的理解。但【dàn】这也容易让大众产生疑【yí】问——非遗要【yào】传【chuán】承是否非要走上商【shāng】业化道【dào】路。

对此,阮熙越和【hé】母【mǔ】亲有【yǒu】共【gòng】同的执着【zhe】,她们认为,变也是一种【zhǒng】传承。“现在【zài】的刻葫芦【lú】打【dǎ】破了以往单一、单【dān】调的创作【zuò】方式,更具有【yǒu】烟火气息,但技艺是不能【néng】忘记的根。”阮熙越说。

现在【zài】,在阮【ruǎn】氏刻葫芦【lú】传【chuán】习【xí】所里,母女两人有很明确【què】的分工——阮熙越继续负责开【kāi】发新产品,打【dǎ】破【pò】大众对兰州刻葫芦的固有印象【xiàng】,母亲阮琳负【fù】责高端传统产品的创作。阮熙越说【shuō】,“我们不能【néng】丢掉传统刻葫【hú】芦技艺,同时,让技艺【yì】真正走进【jìn】大众【zhòng】生活【huó】。”

阮琳作品《兰州黄河风情》。

编辑:马少华责任编辑:孔令定

为你推荐

最新资讯

股票软件